厚道是一个买车的伪命题

作者: 38 分类: 38侃车 发布时间: 2018-05-16 19:44

38号车评中心特别认同一点:很多消费者盲目追求厚道的结果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作为一位洗车行老板,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客户真实而悲惨的故事:

四年前的某天,一位客户兴致勃勃地开着新买的吉普自由光来店里洗车,把车开到工位停好以后,客户走进休息室见到我就兴奋地说:看我新买的车,用料太厚道了!

不知所云的我还没来得及多问,他就继续滔滔不绝起来:你看奔驰才7个挡,宝马奥迪才8个挡,我这吉普9个挡,比它们的还多!

我略无奈地问了一句:“那这车开起来怎么样?”

他回答我说:刚买,还没仔细开!但是9个挡嘛,肯定比678个挡的好!挡多当然代表先进,有劲,省油,厚道呀!

第一次对话结束……

“厚道”是一个买车的伪命题-38号车评中心

“厚道”是一个买车的伪命题

全球首次搭载了9速变速箱的乘用车,但也因此命运多舛

第二次是两周以后,这位客人又开着自由光来了。不瞒大家说,自从上次他欣喜若狂地介绍完自己“变速箱厚道”的爱车以后,我回家还真简单地研究了一下这个ZF9HP变速箱和自由光这款车,所以在他来了以后,我就很好奇地问了一句:“您开这车挂上过9挡么?”

客人是这么回答的:“我也不知道,我确实听我们车友群里他们说过好像只有在150左右速度的时候才能挂上9挡,我也没开到过那么快,但是挂不挂得上无所谓,反正总有能挂上的时候,有就比没有强!挡多一定就比挡少好!”

我又只能略带无奈地说:“那您开车注意安全,挡挂不挂得上不要紧,咱千万别为了能用上9挡超速出危险!”

第二次对话结束……

“厚道”是一个买车的伪命题-38号车评中心

挡位太多导致的结果是结构、匹配和可靠性的挑战

第三次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进门以后没再主动提起他的爱车,反而是我比较热心地问了一句:这个车后来开起来感觉如何?

“别提了!前两天撂路边了,刚修好”

“啥问题呀?”

“咳,就是变速箱坏了,我们群里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故障发生过。不过新技术嘛,有点小故障是难免的,总体还不是什么大事。比有些厂家总是用过时的技术还是厚道多了。”

“哦,您说的也有道理。”

第三次对话结束……

没几天,这位客户开着别的车来了。我好奇地问:“怎么换车了?”

客户说:“没换车,只是我那自由光变速箱又坏了,还在4S店修呢,我这不开我老婆的车来的么。”

“啊?!怎么又坏了?!”

“我也不知道是这变速箱就这样,还是4S店上次没修好,反正也在质保期,都让他们去弄吧,弄好了再叫我去取车。”

我也只能附和着他说“是是是,现在4S店修车也不见得多靠谱,好多时候您也得仔细盯着点。”

第四次对话结束……

第五次,距离车主买车刚过两个月,这一次大哥开了一辆崭新的同价位其它品牌的SUV来了(为了避免无谓的争端,此处隐去新车的品牌)。一进门就怒气冲冲地说“真后悔当初没听人劝,非要买那个破车!两个月在路上给我坏了3回!我真受够了!卖了!赔了7万。那也得卖!再开下去指不定还得出啥事呢!耽误我多少时间!”

“唉……”

第五次对话结束……

以上这个鲜活案例中的类似对话是不是也经常出现在你的身边呢?比如许多人一聊起车来就是:

“某某车挡位少,不厚道。”

“某某车不是全尺寸备胎,不厚道。”

“某SUV居然在同级别唯一配了7座,真厚道。”

再比如前两天Kevin测评的途达,不少人也上来就批评它的后轮刹车:“20多万的车后轮还配鼓刹,不厚道。”

那以上这些脍炙人口的言论和观点,你们觉得真的有道理吗?或者说厚道与否到底该去怎样衡量呢?

先说途达。途达后轮配备了鼓刹,但刹车表现真的不好吗?或者说真的由于配备鼓刹而直接引发了性能上的缺陷吗?没有吧!从Kevin的测试成绩上来看,途达的100k/h-0制动距离为40.4米,对于一辆专业越野车来说其实是不错的表现。同时他也测试了较激烈驾驶中连续刹车的工况,实际的表现也没有因为后轮的鼓刹而拖后腿。最后他还从理论高度上给大家论证了后轮制动器在车辆制动过程中的作用和所占比重,有关细节推荐大家去直接阅读他的详细测评文章。总之结论就是:途达的刹车表现令人满意,后轮配备鼓刹不算不厚道。

那为啥还总是有许多人揪着它的鼓刹批评不厚道呢?

这就涉及到两个认知误区:

第一,许多人并不从事实或者实用效果角度出发,仅通过固有概念或预设立场来贸然猜测产品表现而武断地下结论。

第二,羊毛出自羊身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车上的一切小到功能配置,大到设计研发这一切的成本其实最终都是要由消费者来买单的,厂家不可能在有限的售价范围之内平白无故地给一辆车配备在你看来可能厚道到牙齿的所有装置。

所以假设途达真的配备了成本更高的碟刹,实际结果是什么呢?两种情况:

要么实际成交价格提高了。

要么实际成交价格不变但是车辆其它的配置或功能或看不见的某些方面缩水了。

然后可能就会有人提出质疑,或者第三条路:那厂家为什么不少赚一些钱而多给我们消费者带来一些实惠呢?

因为很简单:所有汽车厂家卖车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就哪怕不同的车型之间在盈利程度上具有差异(甚至不排除某些顶端小众的产品自身是不盈利但目的是带来更重要的宣传效果或品牌附加值),但总体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宏观层面都是要赚钱的。而赚的这些钱其实最终都是来自于消费者。可能你觉得某一项配置厂家赚钱多了或者少了,但一辆车或者一个项目,再或者所有经营项目的总和其实目标都是为了带来最大效益,这个目标是不会变的。再通俗地来讲,就哪怕厂家给途达配备了后轮碟刹(暂且不管实际表现是否真的比鼓刹更好)且售价维持不变,他的目的也不是真的满足你所谓的厚道,纯粹牺牲自己成全消费者,而是为了通过这个配置吸引更多的买家,虽然降低了单车利润却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最终的结果还是希望多赚钱。

所以这就又引发了两个问题:

如果途达价格不变后轮从鼓刹变成碟刹能够多吸引多少消费者买单?能否真的给厂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就算如此,你能够因此把厂家的行为定义为厚道或不厚道吗?在我看来只能算是产品策略和市场行为,厂家的出发点不能用消费者姿态上的厚道与否来定义。

再再通俗来说:其实许多消费者要求的厚道就是无止境地占便宜。只有厂家少赚钱了,自己得到更多了才夸厂家一句厚道。那我想反问:你所谓的厚道在整个市场层面是行得通的概念吗?或者真的有厂家是为了你这样“单纯而朴素的需求”去让利吗?再或者你这样的占便宜心理真的有限度吗?

继续回到途达后轮鼓刹的问题,咱们反过来想,比如厂家真的把途达的后轮换成了碟刹,那么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有如下三种:

1,售价提高。

2,售价不变但在其它的配置或功能上缩水了。比如少了后差速锁。那作为消费者你觉得是碟刹更有用还是后差速锁更有用?(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不了解差速锁、碟刹和鼓刹的采购成本差异,仅作为举例)

3,售价不变,其它的配置也不变,但从更宏观的方面(比如售后、服务、其它产品或销量提高带来的总利润提高等等)均摊回来。

而上述无论哪种其实都不能被算作消费者姿态上“单纯而朴素”的厚道的定义吧?都只能算是厂家的市场行为吧?

但是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句:并不是想给途达去平白无故的洗地,实际上途达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鼓刹而是变速箱4L模式下的降挡逻辑。如果非要评论厚道与否的话,从研发角度来说这个缺陷其实是比后轮鼓刹更不厚道的点,因为一方面它真的表明厂家没有把研发成本花到位;另一方面这个缺陷给用户带来的车辆性能和功能上的损失其实远大于后轮是碟刹还是鼓刹。

http://f01.qiyunce.com/3801/terra20.jpg

Kevin测试途达(上图)

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跟厂家是存在对立关系的,消费者总想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产品价值。而厂家则希望尽可能赚取消费者更多的钱来盈利。消费者想占厂家的便宜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买的没有卖的精,除非你不买车了,只要你想买车,任何厂家都是为了尽量多赚你的钱。你所衡量厚道的标准在厂家角度并不成立,厂家也没有义务对你厚道,任何厂家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说“厚道”对于买车来说是一个伪命题,也不能作为买车的标准,而且往往片面追求所谓的厚道会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为什么呢?一来羊毛出自羊身上,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和功能都不是厂家平白无故送给你的,都是包含在车辆的售价中你花了钱的。二来消费者与任何厂家的认知都是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消费者永远有认知盲区,永远有看不见的产品特性是你无法直接用成本来核算的。关于这些,下面详细来说:

首先并不是一辆车的配置功能和表面用料越多越好,在有限的售价范围之内应该追求成本分布的均衡,而没必要在一些非主要的产品诉求上吹毛求疵。

比如途达的后轮鼓刹,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性能表现,通过理论分析,单纯换成碟刹也不会带来更实质性的性能提升,那这一项配置的提高引发的成本升级其实就是无意义的,无论这个成本是直接反映在售价中由消费者直接买单还是隐含在整个项目之中最终由消费者在其它的宏观层面来间接买单。

如果说途达的后轮碟刹还只能算是一项无太大实际价值的配置,那还有一些所谓“厚道”的配置其实反而给主力消费人群带来了负面的结果,比如丰田86或斯巴鲁BRZ的全尺寸备胎。我相信厂家之所以给这种跑车还配备全尺寸备胎其实就是片面地吸取了某些认为“全尺寸备胎厚道”的消费反馈并武断地布局到了全部的产品线上。其直接结果就是中规86/BRZ的后备箱是不平整的,较厚的全尺寸备胎比后备箱地台高一截,且外露,对实用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而相反北美版车型标配小尺寸备胎的结果就是得到了一个很平整的后备箱地板和空间。全尺寸备胎有没有优点?有。那对于86的目标用户来讲,配备了全尺寸备胎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毫无疑问是后者。

上图为国内版86,下图为北美版86

还有一些消费者总是抱怨中国版的车型简配,特别是对于一些豪华品牌的车型而言。实际上简配也是个拿钱说话的事,厂家也希望给一辆车多加配置多赚钱,但实际情况是加了配置加了钱消费者还是否会继续买这台车呢?往往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你抱怨宝马3系简配,你要求宝马把3系所有的配置和功能都装上去。宝马说OK,加完了这些配置以后的价格跟搭载同款引擎的5系持平了,那这种情况下你是会继续买3系还是改买5系?我相信可能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转投后者。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市场一辆车品牌或级别的价值比配置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更具价值。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是厂家想简配,而是你不愿意花这个钱。往往这些空抱怨简配的消费者本身也完全是占便宜的心态,只想无止境地多要又不想多花一分钱,纯粹指望厂家做慈善,但现实是没有厂家会平白无故满足你的贪心,任何厂家都如此。

但是,恰恰有许多厂家就认准了消费者这种心理,制造出许多表面功夫很好但败絮其中的产品。这些产品在不少消费者看来相当厚道,看得见的地方都无比的好,但往往真的驾驶之后发现,特别难开,或者配置多但是并不好用。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成本分布,在有限的售价之内必定顾此失彼。把一辆车制造得好开好用难道不需要成本吗?当然需要了!而且是巨额的你看不见的研发和测试成本。比如底盘的操控/滤震表现、转向手感、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座椅舒适度、空间优化和利用率、合理的轻量化设计带来性能和效率的提高等等这些就属于消费者无法直接衡量但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产品力组成,毫无疑问这些方面的成本不是能靠单纯的“堆料”来实现的。所以片面追求一辆车表面功夫“厚道”的结果往往是买到一辆研发层面产品力不足的车,贪小便宜最终吃大亏。这也是我强烈建议大家在买车之前一定要亲自试驾、多试驾、同价位横向对比试驾。纵然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试驾就评估出一辆车全部的研发成本和水准,但至少一辆车好不好开是比配置更重要的产品力构成,也是比配置更加反映一个厂家核心技术水平的要素——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你真的想买到一辆所谓厚道的车,那就请选择一辆好开的车。

帕杰罗V97,无论价格,账面数据,配置,看起来都很完美,但驾驶感受却非常过时且粗糙

比如开头提到的9速变速箱的自由光,挡数虽多但变速箱的匹配和可靠性都不好,这种车其实就不能算是厚道。除了挡位数量以外,还有不少消费者片面追求账面参数、变速箱形式、发动机排量、是否增压,或者一两项细枝末节的技术有无等等这些。但在机电一体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辆车的驾驶性其实根本不能仅用硬件指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软件层面的匹配和标定,甚至同一种自动变速箱装在不同车上的表现也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买车之前一定要试驾,绝对没有哪种比哪种一定好的道理。

再比如近年来很火热的7座SUV概念,一些厂家为了所谓消费者“厚道”的需求在本身尺寸很小的SUV上强行布局第三排座椅,造成的结果是这一排摆设一样的座椅空间小、乘坐舒适性差、影响后备箱空间、增加车辆自重影响动力和油耗,而最终增加的这一块成本还是要由消费者来买单,十足的花钱买罪受;这还没完,不仅是买7座版本的消费者直接多花钱,其实额外的研发成本甚至也会一定程度转嫁给那些不需要7座车型而只买了5座版车型的消费者,也得帮你们均摊一部分对他们来讲完全没必要的成本;这还没完,由于7座消费需求的病态式旺盛,导致一些厂家在布局产品时将7座与四驱或高配版强制绑定,造成一些不需要第三排座椅的消费者为了高配和四驱不得不多花钱多买一排无用座椅的局面;还有更极端的现象:比如有消费者亲口跟我说买SUV一定要买7座的,就算第三排永远不会用到也必须要有,即“我可以用不到,但你不能没有,否则就是你厂家不厚道”的愚昧心理。拜托!你怎么就不搞清楚厂家会平白无故送你俩座椅吗?不要钱呀?假设你买的这个配置有个5座版的话一定会比7座版要便宜的好吗?你仔细想想你这到底跟厂家还是跟自己的钱包较劲呢?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所谓“厚道”概念引发的糟粕。所以究竟是谁更不厚道?是厂家还是某些消费观有问题的消费者?或者这种片面追求“厚道”的消费心理其实给自己和整个行业都带来了无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消费者需求病态——厂家造烂车——消费者买烂车的恶性循环。

当然许多消费者的心理哪怕是错误的但至少也是一定程度可以理解的。毕竟汽车对于中国大部分消费者可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尤其是对初次、二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讲其实很难从一开始就想清楚自己未来的用车方式、环境、需求等等。所以市场的逐渐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转变,比如前十年消费者对于城市SUV四驱曾经的旺盛需求其实就在逐渐趋于冷淡,过去对于SUV必须要有四驱且能越野的错误认知正在逐渐消退。相信在不久,7座的需求在SUV上可能也会像今天的四驱一样并不被那么多人再病态追求。而我除了期待市场的自发成熟、消费者在惨痛地“实践出真知”的过程中也能够主动地把一些理性的消费观传播给身边的人以及广大的网友,让更多人可以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买到更适合自己的车。

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论证的部分太多,我想在结尾给大家单独提取一些结论供未来购车参考:

一分钱一分货,羊毛出自羊身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买的没有卖的精,别妄图用厚道与否来衡量厂家,你永远算计不过人家,贪小便宜一定吃大亏,切莫丢了西瓜拣芝麻。

认清自己的需求是根本,围绕自身需求的成本都是有意义的,而没必要在有限的购车预算中去片面追求那些次要诉求的指标。否则一定顾此失彼。

买车前要擦亮双眼,千万不要被厂家的宣传和销售的推销而洗脑。很多天花乱坠的功能和配置在买车前总觉得好玩好用,但真正买车以后会发现使用频率极低。配置以用得着、实用、好用为准,尽量不要在用不着的配置上花钱。尤其要抛弃“可以不用,不能没有”的心理。

买车前一定要试车,最好把预算范围内基本符合需求的车都试一遍,好开的车往往比表面功夫做得好的车更难造。把车造得好开所需的研发成本比眼见可及的配置成本往往更高。一辆车好开与否也不是那些苍白的参数所能完全表达的。